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方法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因此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护理作一简单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共18例,为1998年7月~2001年6月入住icu的病人,其中心肺复苏后12例,颅脑手术后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所有病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均建立了人工气道。
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100 mg、异丙嗪50 mg及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控温机(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生产,型号kn 01)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2.5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2.6体温护理(监测)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物理降温的实施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一般使用降温机或冰袋,应在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应减弱或消失后开始物理降温,否则在降温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寒颤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病人冻伤。
2.8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2.9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2.10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亚低温治疗仪冰堵不制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亚低温治疗仪开机30分钟不制冷,出水快接头没接好,关闭显示屏的开按钮,然后重新接,经过一小时后不制冷,可判定为冰堵,联系工程师处理。
亚低温治疗仪水箱内的液体是冷却水。亚低温治疗仪又称降温毯、控温毯、医用控温仪等,俗称冰毯。是实施亚低温治疗的设备。临床使用的亚低温治疗仪,多采用压缩机提供冷源,经过特殊的冷水循环系统,以毯子与病人身体接触,利用温差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1、什么是亚低温?
体温在 28℃– 35℃称为亚低温。体温28℃以下称为深低温。
2、什么是亚低温治疗?
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临床低温治疗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低温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体温处于深低温时(低于28℃),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从80年代起,深低温已很少应用,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国外专家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目前又称医用控温仪、亚低温治疗仪、电冰毯、电冰帽等)体表降温,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因此医学界认为低温(32.5-35℃)可降低颅内压;同年39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
3、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4适用范围
临床适用科室:神经外科——最早使用降温毯的科室。用的最多的患者是头外伤,还有某些颅脑手术后的患者或中枢高热患者;
ICU——各种发热患者或心脏复苏后的患者;神经内科——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急诊科——各种发热患者、中暑患者;麻醉科——术中需要控温的患者,如低温麻醉;
胸心外科——多用于体外循环后的复温;呼吸内科——内科系统所有发热待查的患者都由呼吸内科管理;
血液科——发热的患者较多,通常使用激素,降温毯的物理降温是更好的方法;儿科——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抑制性神经元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兴奋性神经元。因此,儿童发热常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降温毯在儿科是必备的设备。
引用自:亚低温基础知识介绍
亚低温治疗费用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收费标准。根据不同的病症使用不同的设备,但主要是按时长收费,贵的有一20元/小时,便宜的也有3元/小时。
临床适用科室:神经外科——最早使用降温毯的科室。用的最多的患者是头外伤,还有某些颅脑手术后的患者或中枢高热患者; ICU——各种发热患者或心脏复苏后的患者;神经内科——脑出血、脑梗塞患者;急诊科——各种发热患者、中暑患者;麻醉科——术中需要控温的患者,如低温麻醉;胸心外科——多用于体外循环后的复温;呼吸内科——内科系统所有发热待查的患者都由呼吸内科管理;血液科——发热的患者较多,通常使用激素,降温毯的物理降温是更好的方法;儿科——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抑制性神经元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兴奋性神经元。因此,儿童发热常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降温毯在儿科是必备的设备。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