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国家没有固定的医用氧气充气点,需要充气可以尝试联系当地医院。二、氧气袋的使用方法:首先将氧气袋充满氧气,使充气压力在25Kpa。将橡胶导管与吸氧管有插头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插入鼻孔。吸氧量大小可用塑料止气阀调节。袋内压力过低时可在袋体外压些重物,可使袋内压强增大。三、氧气袋使用的注意事项:1、充氧压力不得超过25Kpa,以防氧气袋体破裂。2、应避免与酸、碱、油类直接接触及过度用力挤压。3、充入氧气后储存或停用期间,不要在强烈太阳光下照射。4、不能使用尖锐物品接触氧气袋,以免划伤氧气袋。四、氧气袋的储存方法:充完氧气需停用时,请关紧开关或将管路扎紧,放在阴凉处,应避免放在阳光下或温度过高处,不能与化学物品接触。放于干燥通风处,注意防潮。
。一、我院在2005年10月前,全院每天的“医疗用氧”(以下简称“医用氧”)随采用了中心供氧站的方式但依旧全部是“瓶装气体医用氧”,每天平均65瓶以上,一个月支付经常超过5.6万元以上。在“保证安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开支”的前提下,从2004年5月份开始着手“采购医用液态氧,降低医用氧成本”的立项工作。
二、中心供氧站瓶装氧换液态氧的方案论证
1.液氧来源丰富。液态氧原料丰富和充足,河南省、郑州市等地均有生产、销售厂家和运输企业。
2.贮存使用安全可靠。河南省内、郑州市等多家企业已经使用。工艺流程简单:液态氧贮罐——汽化器——供氧管道系统。虽然贮罐是低温压力容器,但是全国已有很多厂家生产和对应的国家安全标准比较完备,完全可以安全使用。
3.场地可行。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中无特殊规定而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 0187—94)4.1.2.2关于“室外液氧罐与办公室、病房、公共场所及繁华道路的距离应大于7.5 m”的规定,我们现有场地的空间完全适合。
按照规范,抓紧落实
1.设备招标。根据财务制度和国家《招标投标法》等规定及建设阳光工程的具体要求,于2004年5月9日进行了两套“液体氧气罐”(V=5.0 m3,P=0.8MPa,一用一备)制造和安装的施工图招标。价格从33.8万元、34.7万元、36.8万元和工期、售后服务等条件中综合考虑后选择了“33.4万元”(33.8万元的优惠价)中标。于2004年11月22日进行了竣工后的总体验收并同时交付使用。
2.采购液体氧气。正准备购买液体氧气装罐时,突然涉及到“液体氧气”是否是“医用氧”的原则问题。就在此间,这个讨论十分激烈,稍有不甚,就会有“工业用氧流入大医院”的帽子被扣上的危险。经过几个月的耐心期待,终于在2005年10月9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文件》(国食药监注[2005]484号)中明确了“医用液态氧与医用气态氧一样,也必须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后方可生产销售”之规定,才使《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文件》(豫食药监注[2005]298号)有了肯定的指示。
3.招标采购。既然“医用液态氧”是药品,就必须按照“药品”的规定进行招标,除了首先考虑到价格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到该产品的生产者是否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和是否取得了国家《药品GMP证书》及是否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中关于生产、经营、运输等规定的条件。只有综合考虑,才能使临床使用放心,患者用着安心。经过招投标后,货比三家,全面权衡,就近选择了本市一家完全符合条件的“医用液态氧”生产企业。
医生说是30%的氧气
但是。。。。。。。。。。。。。。。。。。。。。。。。。。。。。。。。。。。。。。。。。。。。。。。。。。。。。。。。。。。
对于医用氧气的氧含量问题,以满足医院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为目的,究竟多少才能符合医用要求?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和规定。
1988年以前,我国的医疗用氧都是由制氧厂采用深冷法分离空气按照《工业用气态氧》标准生产的工业用氧气。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用氧气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继续把含有游离水、卤素等对人体有害杂质的工业用氧气用于医疗和保健,显然已不符合人体健康要求。为此,1988年4月12日,国家标准总局颁布了GB 8982-1988《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并于同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医用氧气氧含量≥99.5%,同时对水份、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和其他气态化合物含量及气味作了规定。但该标准在“主题和适用范围”一章中,明确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深冷法分离空气而制得的氧气”。对用深冷法以外的其它方法制得的氧气,包括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得的氧气,均未曾提及。GB8982-1998《医用氧气》国家标准保留了这一规定,但在措词和提法上略有不同:“本标准适用于由低温法分离空气而制取的气态和液态氧”。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我国从建国以来,先后已编订了七版中国药典,均规定医用氧气含O2不得少于99%(ml/m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注释中可以看出,也是以用深冷法分离空气制得的氧气为对象确定的。
2人体呼吸及生理对氧含量的要求
从人体呼吸生理来看,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离不开氧气,缺氧对人体有害,严重缺氧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正常人若较长时间吸入纯氧,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可能引发氧中毒症。因为长时间吸入纯氧时,肺泡的CO2分压很低,流经肺部动脉血流经肺部时,血液中的CO2得不到应有的扩散排除,致使血液中的 CO2分压急剧下降,缺乏生理的“CO2对呼吸的刺激”,导致呼吸暂停,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当大量吸入“纯氧”时,肺胞被氧分子占领,动脉血液中的 CO2分压增高,如果血液中的CO2分压超过10kPa(>71mmHg),在这样高的浓度下,CO2对呼吸中枢具有麻醉的作用,致使呼吸停止或下降。因此,Schmidt教授等提出:“为了排除氧中毒,在长时间持续等压氧疗时,对成年人要应用氧浓度低于60%和氧分压低于60kPa(< 450mmHg)的混合气体,治疗新生儿或乳儿时所用的混合气体,其氧浓度不应超过60%,其氧分压不应超过40kPa(≤300mmHg)”。可见,从人体呼吸生理角度考虑,并不需要吸入氧含量为100%的纯氧。
为防止在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因吸入“纯氧”而引发氧中毒症,所有的呼吸机和麻醉机的氧含量调整范围均定在2l-90%的范围内,这一规定表明,只要医用氧气的氧含量≥90%,就可以满足呼吸机和麻醉机对病人进行抢救和治疗的需要。
3医用氧气氧含量的由来
既然医用氧气的氧含量≥90%即可满足医院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的要求,我国为什么要在《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中规定医用氧气的氧含量≥99.5%和不少于99%呢?
前已述及,无论是《医用氧气》国家标准还是《中国药典》,其对医用氧气氧含量的规定都足以深冷法分离空气制得的氧气为对象确定的。对于用深冷法制得的医用氧气,这样规定是科学而合理的。因用深冷法分离空气制得的医用氧气,其组成除了氧气以外,其它即为水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及其它气态氧化物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如果对氧含量的规定低于99%,则这些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含量就会增加,导致超越《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从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就是对用深冷法分离空气制成的医用氧气,其氧含量规定不能低于99%的原因之所在,也是医用氧气氧含量必须≥99%的由来。
4不同方法制得的医用氧气的氧含量的规定应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医用氧气氧含量不能低于99%,并不意味着医院不能把氧含量低于99%的氧气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二是医院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的氧气,其氧含量只要≥90%即可满足使用要求。但是都要有前提条件,这前提条件就是氧气里对人体有害成份的含量不能超过《医用氧气》国家标准的规定值。这应是确定某种氧气是否能用于医疗保健的关键之所在。实际上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用氧时,很少是在终端用上氧含量≥99%的医用氧气的。一般都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在纯氧里充入一定量的空气稀释,降低氧含量使用,这样才能避免引发氧中毒。科学实验证明:人如果处在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氧对人体所有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可导致肺水肿、肺瘀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人体各脏器均受到损害,这就说明,人越多越好,超越人体需要氧气的极限,氧就会危及生命,轻则致残、促使生命衰老,重则置人于死地。
为什么对医用氧气氧含量的规定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对医用氧气氧含量≥99%的规定,只是从“深冷法分离空气而制得的氧气”出发来定的,而现在可以制取医用氧气的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像用分子筛变压吸附(PSA)法分离空气制取氧气,在常温低压条件下进行,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有很多深冷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且其所产氧气对人体有害成分的含量比深冷法少,比《医用氧气》国家标准规定的低,有的有害成份根本不存在,而仅仅因为其氧含量(≥90%,能满足医用要求)达不到深冷法的高度(≥99%)而不能作为医用氧气,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分子筛PSA法制氧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更不利于在医疗卫生系统发挥其深冷法制氧所难以达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把深冷法以外的制氧方法,如分子筛变压吸附(PSA)法制得的氧气也纳入《中国药典》。美国在1990年就已把分子筛变压吸附(PSA)法所制得的氧气,简称为[93%氧]([Oxygen 93 Per·cent”纳入美国药典USP-XXⅡ版:国际标准IS010083-]992《医用气体管道系统的制氧设备》对医用氧气氧含量的规定和美国药典对氧含量的规定相同。
5把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得的医用氧列入国家药典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国如果现在还不着手把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得的氧气列入国家药典,就等于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国外的分子筛变压吸附医用制氧设备涌入我国市场可以畅通无阻,而国产的分子筛变压吸附医用制氧设备在国内市场上将越来越被动,最后会陷于寸步难行的地步。故着手把分子筛变压吸附(PSA)法制得的医用氧气列入《中国药典》的工作,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最好不要用制氧机吸氧睡觉。只有缺氧的人才需要吸氧。如果是在家里做氧疗的,还得看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两个指标。血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或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的人群才需要额外吸氧。如果不缺氧,根本没必要吸氧。
如果盲目吸氧,反而会有副作用。如果健康人短期内高流量吸氧,反而会引起氧中毒,表现为胸骨后有灼热感、干咳、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症状。氧浓度高导致肺组织损伤,氧气面罩或吸氧导管没有消毒干净还可导致呼吸感染疾病的风险增高。
如果要吸氧,一定要事前做个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检测。
制氧机对于缺氧人群有一定作用,比如慢阻肺、哮喘、支气管扩张、煤气中毒等疾病,当病人出现低氧血症时需要用氧疗缓解症状。家庭氧疗确实能改变慢阻肺的病程,不过一定要符合适应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扩展资料: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医用氧的浓度为≥99.5%。但记者发现,许多制氧产品的产品参数和说明介绍上标着“氧浓度范围≥90%”,具体浓度多少,并没有明确标示,因此,销售人员所谓“达到医用标准”的宣传,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家用制氧机理论上可以使病人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白春学强调,但前提是消费者会操作。目前市场上有氧气浓度监测功能的制氧机并不多,老百姓在家很难把握氧气的浓度。如果氧气给少了不够用,给得过多,不仅浪费,对身体也有损害。
沈华浩坦言,他行医30来年,没有推荐过病人使用家用制氧机,一些慢阻肺病人,倒是可以在家接受氧疗,不过那都是医用氧气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
何权瀛也不建议老百姓自行购买,随意使用。他指出,毕竟家庭氧疗是有适应症的,除了需要掌握使用方法外,还需要做吸氧后的疗效评估和根据疗效调整吸氧浓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解决。
“目前家用制氧机市场管理比较混乱。”一名制氧机销售商透露,国家对于低温空气分离法制取的氧气,按照药品管理,但对于家庭制氧机这种分子筛制氧设备并没有纳入药品管理体系管理,而是被纳入二类医疗器械管理,标准较松,所以生产制氧机的厂家很多。
“实际上,医用氧的身份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药典规定,氧气属于药品,就该纳入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的标准和规定,但如今分子筛制的家用制氧产品又被列入二类医疗器械,显然相互抵触,而针对分子筛制氧的规范文件还没有出台。
记者走访一些医疗器械销售店发现,有些制氧机有医疗器械的批号,还有一类制氧机连医疗器械的批号也没有。国家食药监总局12331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该批号,则不属于医疗器械。
对于这一点,销售人员解释称,没有医疗器械批号的属于“保健器材”。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家并没有“保健器材”这一门类,这类制氧机只能归于小家电管理,宣称的效果很难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求证:家用制氧机不能随便用
一般家用制氧机由于氧浓度偏低,只能用于日常的保健和氧疗;
而医用制氧机则既可以日常保健使用,也可以给家里的老人和病人使用,所以一般家庭里使用,建议直接购买医用制氧机。
简单来说,氧浓度达到90%以上的制氧机可以叫医用制氧机,但这里说的氧浓度90%,指的是在制氧机最大流量时,比如3L的制氧机在3L流量时,5L制氧机在5L的流量时的氧浓度必须达到90%才能叫医用制氧机。
有的制氧机的氧浓度也能达到90%,比如淘宝热销的保健型制氧机,其氧浓度标注的是30%-90%,最大流量为6升,这样的制氧机的氧浓度只有在1升/分时才能达到90%,随着流量的升高,氧浓度也随之下降,在流量6升/分钟时,其氧浓度只有30%,远未达到医用氧气的标准。
那么家用制氧机和医用制氧机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家用制氧机由于氧浓度偏低,只能用于日常的保健和氧疗,而医用制氧机则既可以日常保健使用,也可以给家里的老人和病人使用,所以一般家庭里使用,建议直接购买氧浓度较高的医用制氧机。6686体育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医用制氧机的氧浓度都是不可调的,比如医用制氧机的氧浓度是90%不变得,无论氧流量是多少,制氧机的出氧浓度都是90%,而家用制氧机的氧浓度是随着流量变化的,但这并不说明家用制氧机的氧浓度可调,只是因为这类制氧机的制氧能力不够,当氧气流量升高时,出氧浓度随之降低。
一般家用制氧机常见的品牌淘宝网均可见到,价格有几百到两千元不等,而医用制氧机需要到专门的药店或者专业的医疗器械销售机构购买,价位也在几千元不等。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医用氧气哪里可以充和医用氧制氧设备厂家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